说起咱们的海上力量,最近有个挺值得关注的事情。在海南三亚的军港,一艘新的航空母舰正式加入了队伍,时间就在2025年11月5日下午。这艘航母舷号18,是咱们国家第三艘入列的航母,也是第一艘用上电磁弹射技术的。回想起来,辽宁舰是2012年开始服役的,山东舰是2019年加入的,现在这艘新成员让海军的航母数量又上了一个台阶。它的排水量超过8万吨,从设计到建造都是国内自己完成的,2018年开工,2022年6月下水,之后经过了好几次海试,包括2024年5月第一次出海,还有2025年9月完成的舰载机起降测试。入列那天,领导人亲自到场授旗,还上船看了电磁弹射设备和指挥中心。这样一来,咱们成了全球第二个掌握电磁弹射航母技术的国家,仅次于美国。
这艘新航母的技术配置挺先进的,直接提升了海军的实战能力。它有三条电磁弹射轨道,能让舰载机带着更多燃料和武器起飞,比以前的滑跃式甲板效率高多了。船上配的飞机有歼-15系列、歼-35隐身战机,还有空警-600预警机,这些机型在海试里都成功完成了弹射起飞和降落。歼-35是新一代隐身飞机,能执行远程任务,空警-600则提供空中预警支持,让航母群在远海也能掌握情报。自动化方面也做得不错,操作人员只要2500人左右,比美国的福特级航母少用不少人手。整体设计针对实战优化了,从甲板布局到电力系统都考虑了复杂海况下的稳定运行。入列后,它和辽宁舰、山东舰一起,能轮换着执行任务,帮助海军从近海防御转向远海防卫。
不过,更值得注意的是,这次不只是单单一艘航母入列,而是整个航母群一起服役。同一天,还有六艘其他舰艇加入了队伍:一艘055型驱逐舰的第二批次首舰、两艘052D型驱逐舰的改进型、一艘075型两栖攻击舰(舷号34,叫湖北舰)、一艘903A型综合补给舰,以及一艘电子侦察船。这些舰艇加起来总吨位有30万吨,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航母打击群。新航母作为核心,其他舰艇负责护卫、补给和情报收集。055型驱逐舰指挥和防空能力强,能当舰队的指挥中心;052D型在反潜和反舰方面加强了配置;湖北舰满载排水量超过4万吨,能带直升机和登陆艇,支持立体登陆作战;补给舰负责燃料和物资输送;侦察船则监控电磁信号。这样的组合让航母群能直接去西太平洋执行任务,不再只是单打独斗。
这种一次性服役整个群的做法,反映了海军在体系建设上的进步。从辽宁舰开始,海军就在积累经验,那时候它主要用作训练平台。山东舰加入后,初步形成了编队能力,但现在新航母直接带着配套舰艇,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打击体系。过去十年,海军从单舰突破转向群组作战,以前可能缺护卫舰或补给船的情况已经改变了。现在这些舰艇都按需求建造,生产线型驱逐舰在快速量产,材料、发动机和武器系统都实现了自主控制。相比之下,美国福特号从设计到服役用了十多年,还遇到不少技术问题,而咱们这艘新航母的电磁系统运行稳定,避免了类似的麻烦。
海军的战略定位也在变化,从以前的近海巡航转向远海力量投送。现在,航母群能和岸基空军、火箭军配合,形成三位一体的海上体系。在西太平洋,这种变化让海权格局有了调整——美国以前靠航母群占主导,但咱们海军的快速发展让这种优势没那么明显了。说到底,谁能持续投送力量、保障后勤和信息领先,谁就能掌握制海权。这些年,咱们在组织能力和工业实力上进步明显,从科研到军工配套,每一步都按计划推进,电磁弹射、隐身舰载机和万吨驱逐舰这些突破不是孤立的,而是系统整合的结果。
新航母入列后,三艘航母的序列正式运转起来,能分工协作,轮替执行任务。海军的力量从“看家护院”转向深蓝远洋,能力提升了不少。科研和造船企业协调得好,生产线标准化,工人组装部件效率高。军工体系自主了,材料从工厂运到船坞,发动机和通信设备安装到位,武器系统调试后直接用于实战。整个变化是从单舰到群组的演进,经验积累让这个新航母群成为现实。生产线D改进型功能更强,湖北舰支持登陆作战,补给舰容量大,侦察船能实时收集情报。海军战略调整后,航母群能更好地控制海域,组织能力从资源调配到建造都按节奏推进,系统蓝图清晰,体现了国家实力的崛起。